9月19日,医学界公布了《2021中国综合医院手术量排行榜》,排名第一的还是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2020年手术量排行榜中,有31家综合医院的手术量达到或者超过了10万台,到了2021年,因为疫情的原因,只有22家综合医院的手术量达到或者超过10万台。
这数以万计的手术量背后,是医护人员巨大的工作量。手术医生、麻醉医生连台手术后累倒在地,席地而卧,甚至发生猝死的报道屡见不鲜。
临床工作忙,科研压力大
临床的巨大工作量和科研的压力对医生来说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有调查结果显示,61.7%的三甲医院医务人员日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近七成医生每周工作时间超过49小时,住院医生周工作时间为64小时~88小时。
繁重的临床工作挤占了其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而进入实验室实验较为耗时间,有些实验完成一次的过程可能需要几天,甚至几周,一般实验都经历多次失败或者重复,耗费大量的精力。
曾有考生在某平台上求助:医生一年共有多少天假期?刚高考结束,想报口腔医学,知道学医辛苦,但是对于以后的工作并不清楚,听说医生没有什么假期,具体是怎么放假呢,一周会有一天吗?
网友是这么回答的——
@匿名用户休息是神马?@妙有君口腔专业还好,我有个同学在神外,经常有开颅手术什么的。科里人不多,有时手术人手不够,就要临时抓人来。故,他们主任说,无论任何时候,肉体出二环就要报备……@匿名用户我老公工作七年,从来没有长假,我们从来没有旅游过。平均两到三周休一天。@寒先生的江雪学口腔医学专业还好,没有夜班,挣钱还比其他一些临床科室多。有些科室具体上班时间要根据科室人数排班。我老婆是儿科医生,四天一个夜班,夜班第二天可以休息一天,不过很累,基本上就是睡大半天。每天早上都要去查房。注意,是每天!偶尔遇到星期天不用上班,依然要查房。年假5天。算下来一年的休息日屈指可数。
适当假期有益身心健康
这样的高强度工作,医生能扛得住吗?
2018年欧洲心脏病学会上,赫尔辛基大学的研究者报告了这样一项研究:在为期40年的随访中,研究者发现多休假还真的可以延长寿命!该论文发表在《营养、健康与老年化》杂志上。
这项研究纳入了在1919年-1934年间出生的1,222名中年男性高管,他们在1974年至1975年加入赫尔辛基商人研究(HelsinkiBusinessmenStudy,HBS),接受健康检查。
自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HBS已发展成为规模庞大的临床流行病学纵向研究,主要关注心血管疾病预防方面。2000年后,HBS重点转移到老年病学,基于长达50年的长期随访,HBS现在可以被视为“生命历程”性质的研究。
在试验结束时,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的心血管疾病风险降低了46%。然而,在1989年报导的15年随访期结果中,干预组的死亡人数居然多于对照组。采取健康措施居然还起了反效果?这结果实在是让人费解。
分析者将统计受试者死亡率的随访期延长到40年(截至2014年),并检查了以前未报告的数据,包括工作、睡眠和休假数量的情况。研究人员发现,在2004年之前,干预组的死亡率始终高于对照组。2004年至2014年间,两组的死亡率相同。
分析发现,干预组中较高死亡率原来与较短的假期有关。在干预组中,每年休假三周或更少的男性在1974年至2004年期间死亡的几率要比休假三周以上的男性高37%。而在对照组中,休假时间对死亡率没有影响。
在干预组中,假期长短对死亡率影响较大
最后,Strandberg教授指出,“不要以为你生活得很健康就能够补偿工作的辛苦而不休假。假期是缓解压力的重要方式。”
临度展望
临床的“手术量”多,或许是综合医院的指标,但是这个指标到底有没有用呢?有点用,但用处不大。
手术量或者门诊量本身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关注点。现在我们的很多临床诊疗指南,为什么都是用美国的,欧洲的,甚至澳洲的?医学是讲证据的学科,是从实践中总结出科学结论的学科。
再多的工作量,没有结论性的科研成果产出是远远不够的,要一直跟着别人的后面,听人家指挥。只有在一定的手术量基础上,不断总结,拿出像样的科研成果,才能真正地为医学发展做出贡献。
而手术量和门诊量大,这都是建立在广大医护人员以极低的价格下高强度工作压力下得来的。手术量大可以说明这个医院在老百姓心中的认可度,但是做到分级疗诊才是缓解有限医疗资源和无限医疗服务需求之间的矛盾的根本。
虽然国庆节结束了,但还是希望医生们多多给自己放假,医院领导们多给医生放放假,医生可以用更好的状态去治病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