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课不好就去学艺术?不好意思,艺考今年要变天了

0602电影网免费在线看最热电视剧 https://www.0612.xyz

就在国庆长假前一周,教育部发布了两份指导意见。许多朋友可能都在忙着筹备假期,没顾得上细看。

两份《意见》是针对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考试、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考试提出的,旨在提高考生文化成绩要求,扭转“重专业轻文化”倾向。

艺术类招生考试、高水平运动队考试是我国高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选拔专长人才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近年来,这两项考试在执行过程中也出现很多广受诟病的问题,其中最核心的一点是:功利性报考问题突出。

艺考招生对文化成绩要求明显低于普通考生,高水平运动队考试往往降低两三百分录取,客观上造成很多考生和家长把参加这两项考试当成捷径,不论是否有专长、是否感兴趣都蜂拥报考。如此,不仅堵塞了真正专长人才的机会,而且造成就业率走低,实际上是对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

说得直白一些,很多家长早早地种下了对于孩子的“刻板印象”,比如你经常可以从周围人闲聊中听到这样一种说法:“嗨,我家孩子天生不是学习这块料,还是搞搞艺术特长吧。”

没有对自家孩子足够深刻的了解与洞察,随随便便就下这种定论,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不负责的态度,既误解了“学习”的内涵,也低估了“艺术”这条赛道的艰辛。

咱们先放个结论在前面——除非是智力问题,否则绝对没有什么“天生不是学习的料。”

先不说“学习”是个非常大的范畴,学会走路,学会吃饭,学会说话等等这些基本技能,全部都是学习的一部分。即便把学习的范围窄化到“学校学习并通过考试”这个范围,只要不是智力问题,孩子成绩保持在中游以上都没问题。

基础教育,给到的是相对全面的、最基本的教育,考试考察的也是最基本的架构。真正的少年天才自有一条另辟蹊径的培养路线,基本都不需要和普通孩子走一个跑道。

可以说学习本身,是人的生存本能,每个孩子,天生都是学习的料。如果你的目的不是北大清华等头部985,普通智力足够了,并不需要到拼“天赋”的程度。

实事求是地说,天赋对个人的成就还是有影响的。但是在普通人的竞争中还轮不到拼天赋出场——普通人靠努力就已经可以打败90%的人,只有在顶尖的领域,天赋的差异才比较明显。

相对而言,拼天赋的竞争在体育方面比较常见,飞人博尔特凭借一己之力将人类的百米纪录提升了至少50年,他在2009年柏林世锦赛上创造的9秒58,至今无人望其项背。

俄罗斯撑竿跳女王伊辛巴耶娃为了拿到破纪录的奖金,每次重大比赛都只更新一小点自己保持的世界纪录,在其他运动员已经达到个人极限时,伊辛巴耶娃才刚刚开始热身。

篮球领域只要身高够就能拿到轮换资格。灌篮高手里的田岗教练看到2米02的鱼住受不了魔鬼式训练、觉得自己只有身高其他一无是处时,是这样安慰他的:

只是长的高罢了,不是挺好吗?体力可以培养,技术可以培养,身高是不可以培养的。就算是再高明的教练也是不能培养的!高也是一种才能,你要好好珍惜这种才能。

如果你身高在2米10左右,运动能力出色,防守认真,进攻不越权,只做好挡拆顺下,等后卫喂饼把球放进篮筐,其他什么都不会,你就可以拿到1000万美元年薪;

如果你还会点别的,如挡拆后外弹3分、策应传球、篮下欺负欺负错位小个,那就是妥妥全明星,球队顶薪在等着你!

竞技体育由于头部效应,只有顶尖的选手才能获得曝光度,所以天赋就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整个体育产业并不是只有那些镁光灯下的体育明星。健身房教练、培训机构老师、学校体育老师等等,从小练体育考体校的人很多,整条产业链的尾巴很长,他们虽然天赋不够无法在顶尖环境中生存,却也能凭借努力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我们绝大多数人都还没到拼天赋的阶段。如果你希望孩子像朗朗、刘翔一样成为各个行业的顶尖明星,那确实需要天赋。但如果只是希望他多一份才能、陶冶情操,抑或是为了将来能走捷径上个美院、体育学院,那么相比天赋,努力更为重要。

说一句话可能很多人不爱听:

在人类漫长的生命经历中,从安身立命这个角度来看,天赋并不那么重要。

找寻自己合适的位置更重要。不管天赋高低,在孩子求学阶段,定一个合适的目标,观察孩子是否能够努力的做到做好,不要好高骛远也不要妄自菲薄。天赋打底,勤奋先行,最起码,基本的课内学业大纲要求要达到吧?

外人偶尔机缘巧合看到孩子某些高光时刻,会感叹:这孩子,在XX方面真是有天赋。但其实都是必须靠着兴趣、努力去驱动而得到的回报。真正内心理智且平静的家长,不会沉浸在“天赋论”里面沾沾自喜。

说完了学习,咱们再来说说“艺术特长”这条路。还是先给结论——千万不要以为这条赛道有多轻松,某种程度上,它比常规升学路更艰难。

身边不是没有朋友为孩子选择这条路,但至今还没听说过哪个孩子走到顶尖的——可能正在途中跋涉,也可能已泯然众人,更多的是回归到了初始的赛道上。

讲两个真实的故事。

远房亲戚的女儿小A,从小学到初中好像一直陷在“厌学症”里,上课懒得听作业懒得写,学习习惯除了被动就是拖沓,对付家长倒是很有一套。

爸妈批评她,她就一抹眼泪:“我白天在学校学习一天,晚上还要写那么多的作业,你们根本不知道我有多累!”

夫妻俩一看孩子委屈的样子于心不忍,觉得小学没必要给孩子太大压力,还是要顺其自然一点,说不定哪一天孩子就开窍了呢?

就这样,小A用各种方法总能讨得不学习的“便宜”。后果也显而易见:从小学高年级一直到初中,她的学习成绩稳稳占据倒数前十……

小A爸妈四处奔走让孩子上了一所普通高中,可孩子学习态度没有任何变化。直到某一天她突然告诉父母:

“我对文化课实在没兴趣,想考美术特长生上大学。”

父母觉得孩子学习文化课没天分,反正360行行行出状元,既然她这么有想法,索性就“特别开明”地同意了孩子的要求。

可世上哪有捷径,他们的开明不过是给孩子提供了一个逃避文化课的绝佳契机,学美术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容易。

一个人碰到无法解决或者不想面对的事情,逃避是第一本能反应,这也是人的自我保护机制。

当孩子觉得学习太难,在自我保护机制下会本能地去逃避,此时父母若不加以引导而是去顺从,孩子在逃避中尝到甜头后,自然会形成避难就易的习惯——小时候是逃避学习,长大会畏惧各种挑战和风险。

另一个朋友的孩子小B,也是觉得文化课“太累”、“没兴趣”,主动跟爸妈提出想学钢琴,走艺术之路。

小B父母没有一棒子打死孩子的想法,但要求她在开始之前,先了解一下钢琴王子朗朗的学琴之路。

朗朗3岁开始学琴,上小学时每天练琴5个小时,后面逐渐增加至8个小时。别的孩子午休、看动漫、打游戏、出去旅游的时候,小郎朗一直泡在琴房里。

父亲对他的要求是:你一定得像活不过明天那样地练琴。

看完朗朗的自传,妈妈告诉小B:

“想要在艺术之路上有所成就,你的付出并不比学习文化知识少多少,甚至要更多,如果你做好走这条路的准备,我们全力支持。”

孩子确实经过了一番认真思考,最后告诉父母她准备全力以赴学习文化课。“我还是把学琴想得太简单了”,小B说,“读书对我可能才是更容易的吧。”

令父母庆幸的是,去年参加高考的小B最终被本地一所211大学录取,并选到了自己心仪的专业。

我认识很多喜爱音乐的孩子,通常碰到这样的情形,都会很诚恳的建议他们,别误以为“如果改学音乐,一切都会变得容易”。

事实上,有无数从小接受专业训练的小音乐家,正在为申请音乐学校而做最后的准备及冲刺,主修音乐这条路,绝不像参加课外社团,或从事义工表演这样简单。

孩子不想全力以赴、害怕失败的心态,可能表现在各个方面。其中最常见、也最容易唬弄父母的,就是以“不合兴趣”为借口,来逃避进一步的学习及努力。

我们身边总有这样的孩子,对文化课充满了抗拒,所以想借用音体美的特长生通道完成人生的又一次选择。

因为,很多孩子在面临升学压力时,心中不自觉地想要逃避,此时最能说服父母认同自己的理由,就是“我对读书没有兴趣,也没有天分,但我对音乐(或艺术)有兴趣,也似乎有点儿天分”。

而这个时候,有些立场不那么坚定的爸妈,往往会觉得该尊重孩子的意愿及兴趣。

殊不知,这样不明就里的“开明”,助长了孩子好逸恶劳的逃避心理,并为不想更进一步努力读书的孩子,提供了合理的逃避方式。

现代父母多能认同,读书求学问并不一定是孩子成功唯一的途径,在音乐界、艺术界、体育界,甚至娱乐界等,都有杰出的人才,并不一定要靠读书才能有光明前途。

在多元化的时代,读书确实不是走向成功唯一的一条路。音乐及美术这些较主观的领域,虽不比传统学科以分数定能力,但并不表示音乐及美术就没有它们审核的标准。

通往“光明前途”的道路,有哪一条是容易的?

父母必须洞悉孩子这种逃避的心态,理智地为孩子分析现实,使他们明白并全力以赴面对挑战,才是正确的人生态度。

而所谓的“开明教育”,并不是事事顺着孩子的意愿,而是在孩子重要的选择上面给予引导,教会孩子怎样做选择,并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当孩子懂得这世上没有白走的路时,才能认真负责地扛起自己的选择。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