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5日,深圳药品交易平台官网正式发布药品价格指数。
据了解,该指数使用“药品日均费用”和“用药频度”为统计口径,可客观反映深圳药品交易平台实际交易药品价格和医疗机构用药结构的变化趋势。此举是深圳技术创新助力药品集采改革的重要举措。
一位业内人士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该价格指数是指日均费用,比如某片药单价为1元,每天需要吃5片,那么日均费用就是5元。”
据介绍,药品价格指数作为医疗保障、医疗卫生事业与医药产业协同发展的敏感指针,深圳药品交易平台希望通过对平台交易药品价格指数的发布,对政府和社会各方准确了解药品价格整体水平变化趋势、药品管理政策实施效果,以及价格异动监测预警等提供数据支撑,最终引导药品价格回归合理水平。
上述业内人士进一步指出,实际上,药品价格指数是一个宏观管理工具,可有效反映国家组织药品集采的实际落地情况。“具体来看,该指数反映经过国家集采,深圳地区药品单价下降;此外,人均药品用量也是日趋合理,但药品总用量肯定是呈上升趋势。”
实际上,自2019年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深圳药品交易平台一直在广东省、深圳市医保局的指导下,落实国家集采药品带量采购工作,目前国家集采已扩展至5批6次共218个药品,降低虚高药价成效斐然。
从发布的深圳交易平台药品价格指数的国采总指数可以看出,2019年到2021年,国采药品执行前后平均价格(日均费用)分别下降16.6%、35.18%、52.96%,降价效果显著;从国采各批次指数来看,在国采执行之初即出现了大幅的下降,特别是国采第二批,平均价格降幅达71.98%。通过国采总指数及国采各批次指数数据,充分体现了国家集采政策的执行成效。
“尽管日均费用下降很明显,但只显示了单价,数量没显示,所以反映不出集采的药品费用的相关情况。另外,集采中选企业和非中选企业的销售额变化等信息也未公布。”上述业内人士称。
上述业内人士指出,总体来看,相较于未中选企业,集采中选企业情况较好。尽管单位销售价格下降很多,但有量的保证。因此,企业应基于自身成本以及未来的产品规划,积极筹备,以期能够中选。
值得关注的是,为完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引导药品价格回归合理水平,国务院办公厅于2021年9月23日发布《“十四五”全民医疗保障规划》,提出强化药品和医用耗材价格常态化监管,实施全国医药价格监测工程,灵活运用价格指数等管理工具。同年10月,国家医疗保障局办公室下发《国家医疗保障局办公室关于试编医药价格指数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省市医疗保障局试编制医药价格指数。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