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这场仗,我们有武器了!

无广告解析 http://www.8090.la/

微博|@视觉志

作者|虫二

最近的娱乐圈新闻频频上热搜.

人们却忽略了一则振奋人心的消息——

我国首个新冠特效药来了!

我们被疫情裹挟,过了一个又一个寒冬。

似乎我们已经习惯了戴口罩的日子,也习惯随时掏出手机扫描健康码。

全国各地依旧会零星蹦出新增,为出行和生活带来不便。

但兵来将挡,和疫情的对抗我们从未妥协。

本月,由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全球健康与传染病研究中心主任张林琦带领的团队研发出了我国首个抗新冠病毒特效药获中国药监局的上市批准。

这也标志着中国拥有的首个全自主研发并证明有效的抗新冠病毒抗体特效药正式问世。

01

让时间倒退回2020年初,那个寒风萧瑟的冷冬。

不明肺炎笼罩着整个武汉,牵挂着全体国人的心。

1月12日,中国疾控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向世卫组织提交了新型冠状病毒基因组序列信息,并在全球流感共享数据库发布。

新冠病毒基因序列与SARS病毒基因序列相似,这引起了深耕新发、突发高致病性病毒领域的张林琦的高度警觉。

他第一时间给合作了十余年的老搭档王新泉教授打电话,准备一同着手研究。

经过一番准备,三天后两人带队召开动员会,决定立即启动研究工作。

1月23日,武汉封城。

那是除夕的前一夜,距离新岁钟声的响起,不足24小时。

凛冬吹走年味,张林琦和团队为寻找能精准阻断病毒和人体细胞结合的新冠病毒中和抗体,在清华大学医学科学楼的实验室里夜以继日对成千上万的抗体进行筛选。

这一过程,有如大海捞针,万里挑一。

要想选出最精准的抗体,需要一定数量的感染者抗体标本和特定蛋白。

除夕当夜,一条微信直接推进了抗体筛选工作。

张林琦接到了他的老朋友、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的张政教授的微信——深圳三院在收治的新冠肺炎患者体内拿到血液样本。

只欠东风,样本已经有了,现在就差能把抗体“钓”出来的特定蛋白了。

北京、深圳,两个团队异地合作,分工蛋白研制和样本研究。

在经过6天昼夜不休的挑战后,北京团队把研制出高品质的蛋白试剂立即发往深圳。

蛋白抵达深圳,重任又落回张政的肩上,除了必要休息,科研人员几乎没有离开实验室。

三天后,克服物流不便,成功提取出的206株抗体及其编码基因又从深圳送抵北京。

拿到206株抗体后,张林琦他们要做的是再从中筛选出最有效的“黄金”抗体。

可现实没有理想那般,这一次,进展大幅放缓,每个人心里的弦都被绷得死死的

张林琦用“鲜花烂漫的激烈战场”描述那段时光,

“那时的我们与病毒的‘厮杀’已进入焦灼的态势,我们在等待一个转机。”

3月春花复苏,似乎寓意着万物向暖。

3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清华大学考察调研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科研攻关工作,走进了张林琦团队实验室。

“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习总书记的话像是一针安定剂打在了每个科研人的心尖。

3月5日,科研工作获突破性进展,特效药中的关键抗体之一被找到了。

为进一步解析机体结构,需要到上海借助更高密的仪器进行实验。

新冠病毒全球肆虐,每一步都是在和时间赛跑。

团队当机立断连夜打车从北京赶赴上海,“人肉”运输实验晶体。

千里之外的实验室里,一阵惊呼扫除了连日的阴霾,

成了,成了!最后一个晶体在仪器下闪出漂亮的衍射。

那时是凌晨三点,但在张林琦与王新泉看来“衣食住行都是在浪费时间。”

这个结果足以宽慰一路风尘,他们决定立即起草论文并投稿《自然》期刊。

截至目前,这是全世界关于新冠病毒入侵细胞的相关研究领域内引用次数最高的一篇论文。

02

最后一步,就是药物开发和临床实验了。

抗体组合疗法有个有趣又生动的名字——“鸡尾酒疗法”,

为了防止“狡诈”的病毒变异导致药物失效,将多个抗体联合使用,搭配出最理想的效果,以对抗不可预知的变异。

2020年7月、12月和2021年4月抗体组合疗法在国外先后开展I期、Ⅱ期、Ⅲ期临床试验。

为了追求更真实的情况,临床试验放眼于全世界,由6个国家111个临床试验机构和多种族的846名受试者共同完成。

事实证明,张林琦团队研制的药物效果大好,不光延长了患者的发病时间,还极大程度上提高了抗体的有效作用时间。

时间拉回今年5月,深圳三院接到了首位遭遇英国变异株感染的患者。新的变异株让所有人都措手不及,张政把目光瞄向尚在临床期的抗体组合疗法。

经专家组认可、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下,深圳三院成功为抗体联合药申请到紧急临床用药。

结果让所有人瞠目——用药次日,病人特异性抗体呈几百倍上升,持续发热症状好转。

这是“好药”无疑。

研发只是万里长城的第一步,而临床才是检验成绩的金标准,临床前没有人能预设出这个成绩。

由于国内防疫得当,我国境内很难找到合适的病人进行临床研究,张林琦团队申请参加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主办的一个引领全球的临床试验。

在临床检验过程中,我们的药品提供方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执行方对所有的数据都不知道。

只有专门成立的数据和安全委员会才知道相关数据,他们会在特定节点观察结果,一旦与对照组没有差别,临床研究就会被迫暂停,而我们的药品也会出局。

面对严格的国际标准临床试验,有了丰富经验和充足准备的张林琦对结果抱有无比期待,但每一步都有着无法想象的焦虑。

8月末“神药”再传捷报,Ⅲ期临床试验结果同对照组相比住院和死亡率降低了78%,,并对突变株依然保持活性。

这个国产药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唯一进行了变异株感染者治疗效果评估,并获得同类最优数据的药物。

这引起了钟南山院士的注意,并迅速牵头推动国内临床试验和我国紧急救治工作。

在经过国家审批后,张林琦团队的这批药被陆续用于国内突发病情的临床治疗,接受用药年龄最大的患者已有92岁。

“神药”谓神,不光能对重症患者起到作用,对免疫缺陷的病人也能起到疗效。

一般的抗体药物从研发到上市需要十年之久,但这款新冠“神药”全过程却仅仅用时18个月。

“这是一次人类与病毒纳米级别的‘交锋’,它没有硝烟,它终将胜利。”

这场战役,我们非打不可!这类战役,我们来即能战!

03

新冠后半场,特效药俨然成为了疫情的下一赛场。

同期,国外的特效药也在赶制。以辉瑞和默沙东为代表的新冠口服药已经投产销售,单疗程5天的费用约合人民币5000元,高昂的价格让多国望而却步。

抛去价格不谈,为让中低收入国家和地区得到口服特效药,辉瑞和默沙东与药品专利池组织(MPP)达成协议,免专利授权95个国家,覆盖全球约53%的人口。

我国并不属于中低收入国家,说明这一渠道生产出来的药品不能直接向中国市场销售。

同时,国外接连生产的这几款药物Ⅲ期临床试验规模不大,数据披露有限,是需进行长期、大范围使用才能观察安全性和效果的。

落后要挨打,有病不能求人。国产特效药的研制,迫在眉睫。

除了清华团队的国产药,中国生物、开拓药业、君实生物、博安生物的新冠特效药均在进行临床试验。

在张林琦看来有药和没药是天壤之别。

我们探索未知,也是在为解决更多未知打下基础。

中国的科研人员从来没有停下探索未知的脚步,

从航天到自研芯,在一次又一次的挑战中,突破想象向世界交出完美答卷。

而这一次面对全人类共遇的关乎生命安危的难题,我们依然责无旁贷。

这个平均年龄不到三十的研发团队,用600多个日夜向世界发声。

冬至已过,寒流仍盛,但没有一个冬天不能逾越。

成绩的背后也离不开国内的疫情防控形势,

“中国人最可怕的就是把团结,刻到了骨子里。”

英国教授马丁用“可怕”来形容我们的究竟是什么?

是国人居家、隔离、戴口罩的令行禁止吗?

是千百万白衣战士“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凛然磅礴吗?

是各大企业跨行转型生产口罩的万众一心吗?

还是为疫情困在海外留学生送出的一包包医用品的风雨同舟?

是,没有一个国家能像中国团结如此。

夜深了,科研人员依旧在夙兴夜寐,

我国首个新冠特效药地成功研制,

要向背后默默支持的每个人致敬。

素材参考:

清华大学官微:《中国首个抗新冠抗体药物的诞生》

新京报、央视新闻:《首款国产新冠特效药对奥密克戎有效吗?研发带头人张林琦介绍》

新华网微博端:全球多款新冠口服药获进展,抗疫仍需“组合拳”;

财联社APP微博端:辉瑞授权新冠口服药仿制药生产;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