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毛主席的形象都是十分亲切且熟悉的,闭上双眼,他的面容就会在眼前自然而然地浮现,毛主席作为新中国的奠基者,是新中国的符号,更是无数人敬爱的对象。
但是,在1937年8月,日本内阁印刷局发行的刊物《周报》上刊登了一张所谓“毛主席”的照片,照片里是一个胖墩墩的中年男人,外貌和毛主席可以说是大相径庭,那日本方面又是为什么会认错?
惊人的错误
在日本内阁印刷局公开发行的《周报》上,登载了一篇日本外务省情报部《谈支那共产军》的文章,这篇文章旨在分析红军当时的内部情况,算是对中共的研究。
撰文者显然自诩十分了解中共红军,还随文配了一张照片,说是毛主席,但是那张照片里的人,任谁看都不可能是毛主席。
放在现在,这种错误只会很快就被读者发现,并成为被取笑的对象,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当时没人看出那张照片是错的,大部分人都信以为真。
在此之前,日本民众对毛主席没有印象,尽管那时的毛主席已经在中外都很有名。
当时的科技可不比现在,一国之内尚且消息闭塞,何况异国之间,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毛主席当时的照片比较少,流传度也不高。
毛主席的照片
毛主席在当时也是知名人物,他在国民政府中任过职,当过宣传部代理部长,还被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在职期间,免不了要和很多国民党上层人物来往,参与一些时常登上报纸的大事,可是都这样了,那时的报纸却几乎没有刊登过毛主席的照片。
这一反常现象的背后是国民党的操控,国共两党在理念和目标上一向存在分歧,就算是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国民党期间也是小动作不断,蒋介石自然不会愿意看到毛主席积累起声誉,在百姓中获得知名度和敬爱。
在彻底撕破脸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蒋介石就做得更明显了,直接下令禁止媒体宣传共产党理念,报道共产党事迹也不行,毛主席的照片就更无从找到了。
这似乎有些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的意思了,但确实是政治中常用的手段。1937年,由中国辞典馆出版的《民国名人图鉴》被认为包罗万象,十分全面且权威,但是里面就没有记录早已颇有知名度的毛主席。
扑朔迷离
导致公众对毛主席形象陌生的原因,除了国民党的有意抑制,还有共产党实行的低调原则。
毕竟当时我党正处于艰苦创业阶段,不仅要有筚路蓝缕的精神,还有时刻防备被国民党反动派发现。
而且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福利,我们只宣传理念,而不宣传甚至神化自己的领导人。共产党员们都是一心一意为人民,为人民办实事,不会关注有没有相机对着自己,自己的照片有没有登上报纸。
其实,毛主席在中央苏区是留下过不少照片的,但在当时都没有得到宣传,直到建国后才被翻了出来,被大家逐渐发现了。
而外国人民对毛主席形象的认识就要早得多,这都源于埃德加·斯诺1936年的延安之行。
1936年7月,美国记者斯诺来到了延安,开始了对共产党内部的记录,对共产党人的采访,在这一过程中,他使用的不只有笔,更有相机,拍下的照片就有毛主席的肖像,其中最经典的应该就是毛主席戴着八角帽的那张了,照片里的毛主席神采奕奕,风华正茂。
斯诺根据这次采访所收集的素材编写了一本书,这本书获得了很高的知名度,有两个名字,一个是《西行漫记》,一个是《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流传很广,给世界人民提供了一个了解共产党,了解毛主席的窗口,毛主席的形象此时才广为流传。
有人以此为依据为日本《周报》开脱,因为《西行漫记》在1937年10月才出版,而出版的那一期《周报》发表在同年6月,公众对毛主席的形象还是比较陌生的,出错也不为过。
可是,须知《西行漫记》出版得比较晚,但是毛主席的那张照片却是先行发表的,早在那期日本《周报》发表之前,就和斯诺其他的文章一同见报了,这也就显得日本《周报》的错误越发可笑了。
出错的那一篇文章呢,其作者是波多野乾一,在当时是颇有名气的所谓中国问题专家,被认为是一个中国通,可是,号称中国通的他却犯了这么低级的错误。
不过,那时日本国内广泛存在着对中国共产党的误知,即使是被本国人认为十分高效的情报也闹过笑话。
1932年,日本外省情报部在写毛主席的履历时错漏百出,开头就是一个很低级的错误,说毛主席曾经在法国留过学,任何一个对毛主席经历稍有了解的人,都能看出这个论述是不正确的。
小结:
号称对中国了如指掌,更是在侵华战争之初叫嚣三个月拿下中国的日本,却连我们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长什么样都不清楚,刊登错了照片,贻笑大方。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日本军国主义不了解中国共产党,更不了解中国人民的坚韧和为国献身的决心,也就无怪乎会失败了。